华为推进计算战略四年鲲鹏、昇腾生态如何进化?
鲲鹏、昇腾作为华为计算业务的核心旗舰,其生态发展一直备受关注。5月6日,华为在鲲鹏昇腾开发者峰会上展示了最新的生态进展。
华为表示,目前鲲鹏和昇腾AI开发者已经超过350万,合作伙伴超过5600家,解决方案认证超过15500个,其中openEuler的商业装机量实现指数级增长,跨越生态拐点。
为何华为要发力鲲鹏昇腾?多年前华为就认为随着摩尔定律放缓,传统计算模式已无法满足所有应用场景的需求,世界需要异构、云边端协同且无处不在的多样性计算,当前正处于计算架构创新的黄金十年。
因此,华为发展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CPU鲲鹏芯片,和昇腾AI芯片,并且围绕鲲鹏和昇腾构建新的计算生态。尽管华为面临诸多挑战,对于算力和生态的投入并未止步,硬件之外也通过软件能力来增强性能。
建立生态就需要上下游合作伙伴和海量开发者,华为一直在推出举措拉拢开发者,此次峰会正是面向开发者的展示大会。同时,华为也联合一众软件公司、高校、研究机构等,扩大朋友圈。
鲲鹏合作伙伴已超4500家
会上,华为发布了一系列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鲲鹏开发套件DevKit 23.0、基于鲲鹏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openGauss 5.0的发行版、昇思MindSpore 2.0、昇腾Ascend C编程语言、昇腾AI开发者套件Atlas 200I DK A2等。同时,华为还启动了今年的鲲鹏应用创新大赛、昇腾AI创新大赛,来招揽更多的优秀开发者。
自2019年华为首次发布计算战略以来已近四年,鲲鹏和昇腾持续成长,在不少领域落地。
从鲲鹏生态看,华为副总裁、ICT产品组合管理与解决方案部总裁马海旭介绍道,鲲鹏合作伙伴超过4500家,目前鲲鹏已经在政府、金融、电力、运营商等多个国计民生领域得到规模应用,逐步成为数字基础设施算力底座的首选。
他进一步表示:“鲲鹏本身是生态性的产业,在四年前基于鲲鹏的软件应用是非常少的,我们做的是鲲鹏计算,其实做的是鲲鹏的软件生态,从软件生态的迁移开始,当前有许多新应用已经是基于鲲鹏原生的。鲲鹏正在从‘迁移’走向‘原生’,从‘可用’走向‘好用’。”
对于华为而言,发展计算生态不仅要面对半导体大厂的竞争,还要面临供应链的挑战。马海旭谈道:“产品要从最原始的底层操作系统、内核和上面的数据库全栈实现国产化,才能实现我们产品的竞争力,所以我们需要向下技术扎到根。”
如何做到根植于根技术?马海旭表示,一方面从硬件的创新走向基础软硬件的协同创新,实现全栈创新,包括持续投入openEuler开源操作系统、在openGauss开源数据库和毕昇C++编译器等基础软件上强调多样性算力的协同。
另一方面,华为已经从单点创新走向系统级架构创新,即从计算、存储、交换一体化的设计。比如构建了全液冷多样式算力平台,相比传统机柜实现4-8倍的算力密度提升,但机房面积节省超过70%。
基于昇腾已孵化和适配30多个主流大模型
再看昇腾,华为ICT Marketing总裁周军表示,昇腾迄今已发展1100多家伙伴,目前有25个城市基于昇腾构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其中14个已经上线并饱和运行。华为将聚焦根技术,持续做强昇腾AI产业生态,践行开放开源策略贡献昇思开源社区,把昇思MindSpore打造成支持大模型和科学智能等AI创新的首选框架。
目前,鹏城云脑、“紫东太初”大模型等均是基于昇腾生态打造。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在会上表示,今年下半年将启动鹏城云脑III的建设,原型机将在2023年建成,鹏城云脑III预计2025年底前建成。鹏城云脑III将是面向6G超宽带通信的云网合一智能化工具平台,提供预训练大模型底座。
华为指出,大模型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但由于模型结构复杂,参数量大,数据量大以及需要持续迭代,面临平台建设、模型训练、模型推理等三大挑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据悉,面向大模型场景,昇腾发挥软硬件综合优势,从训练开发到推理部署全流程加速大模型创新,可支持2千亿参数大模型25天稳定训练。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张迪煊表示,目前基于昇腾已孵化和适配30多个主流大模型,超过一半的中国原生大模型基于昇腾AI孵化,包括刚刚发布的讯飞星火也有基于昇腾做相应开发。
计算生态的建设任重道远,华为实施的生态战略是“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使能伙伴、发展人才”。在软硬件技术更新的同时,今年华为也启动了鲲鹏应用创新大赛、昇腾AI创新大赛,来招揽更多的优秀开发者加入生态建设。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