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房价上涨城市增加市场修复信号明显
日前,全市房价仍以下跌为主,跌幅有所收窄。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6月份房地产数据6月份房价环比跌幅收窄,成交量较上月大幅增长
具体来看,6月份,70个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分别上涨31个和21个,比上月增加6个,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分别下降38个和48个,个数比上月减少5个6月份,城市房价上涨,但市场价格仍以下跌为主,跌幅有所收窄6月份,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1%和0.2%,降幅分别收窄0.08和0.18个百分点6月份,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分别为15366亿元和15154万平方米,环比增长69%和65%,市场回暖迹象明显
RealData首席市场分析师徐小乐认为,6月份房贷利率的降低和住房支持政策的加强将促进住房需求的释放市场成交量的积极表现传导到价格端,带动了6月份房价的好转,房价整体修复加强预计后期市场交易的维护修复将带动价格链的不断完善,市场修复将逐步扩大
房价跌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盛国庆表示,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趋稳,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增加,同比继续下降,同比上涨城市个数减少。
6月份新房和二手房价格上涨,但38个城市新房和48个城市二手房价格仍然下跌,这意味着大部分城市房价仍在下跌。
从不同能级城市来看,6月份一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均上涨,涨幅分别为0.5%和0.1%,二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分别上涨0.1%和下降0.1%,三线城市新房,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0.3%。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晓表示,伴随着楼市扶持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一线城市房价领涨,现在开始向强二线城市轮动。
但是不同城市的房价还是有明显的分化6月份,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以房价涨幅较大的城市为主新房环比涨幅前五的城市分别是成都,杭州,北京,青岛和上海,涨幅分别为1.3%,1%,0.8%,0.6%和0.5%,二手房涨幅前五的城市分别是成都,南充,杭州,合肥,北京,涨幅在0.5%—2%
广东省城市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表示,弱二线和三四线城市房价整体仍在下跌,但由于部分项目折扣力度减弱或取消,在房价数据上显示出一定的反弹这也和取样有关很多城市没有对外围地区进行抽样,所以房价的整体反映并不全面
与房价环比变化释放的积极信号不同,6月各城市房价同比继续下降,一线城市房价同比上涨但涨幅回落,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由涨转跌,二手房跌幅扩大,三线城市房价跌幅有所扩大横向来看,三线城市房价同比跌幅最大,6月新房和二手房分别下跌2.8%和3.7%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6月房价数据同比继续回落,主要是受此前房价持续下跌的影响。
李指出,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涨幅最高,主要是前期救市政策出台,定向降息,叠加疫情缓解后需求释放这些城市有相对坚实的需求基础,这导致了中心区房价的反弹
严跃进认为,6月房价数据充分反映了二季度以来房地产一揽子政策的成效,环比数据的好转充分说明房价指标正在试图走出降温通道但由于房价长期下跌,预计数据要到第四季度才能真正恢复
市场成交量大幅增加。
从成交来看,6月份,商品房销售量和销售面积分别为17735亿元和1818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量和销售面积分别为15366亿元和15154万平方米,环比增幅均超过65%。
6月销售数据环比大幅增长,导致1—6月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同比下降这是今年以来各月累计销售数据同比降幅首次收窄,显示出积极信号
徐小乐认为,新房销售的好转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全国103个重点城市50%以上主流房贷利率已降至下限,房贷利率下调叠加城市首付下调,取消认房认贷等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二是限购限售等政策的放松,降低了购房者和房屋的准入门槛,供需匹配度的提高,加速了市场成交
年内,开发商到位资金同比降幅也首次收窄1—6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6847亿元,同比下降25.3%,降幅比1—5月收窄0.5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降幅继续扩大,从1—5月的—26%扩大到—27.2%
李认为,国内贷款降幅有所扩大,这表明银行对开发商融资仍十分谨慎,甚至不愿放贷人们注意到,存款和抵押贷款预付款的下降幅度分别缩小了1.3和1.8个百分点,表明商品房市场正在改善,这具有非常重要的信号意义
总体来看,6月份多项房地产数据向好,背后的重要原因是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据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底,全国已有超过160个城市出台楼市扶持政策,调控频次达290次,其中6月份有61次政策出台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预计,从三季度开始,房地产市场交易将逐步修复,销售数据同比降幅将慢慢收敛政策面上,居民购房能力和购房意愿处于较低水平,各地可能会加大力度放松调控政策,主要表现在限贷,限购,限售的政策调整上而房企买地意愿也将保持低位下半年伴随着基数的下行,购地增速在数据方面会有所缓解发展投资增长率可能从负增长反弹至接近零建安投资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全面复工后会有所改善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